11月26日,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人们对此事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视其为科技进步的里程碑,也有人担忧它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将带来无尽的灾难。一、科技进步的尝试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
文章目录:
一、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当人类开始定制婴儿?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对人类定制婴儿的探讨
11月26日,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与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此次事件中所采用的CRISPR技术,相较于其他基因技术更为简单且高效。然而,正是由于其新颖性和强大性,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人们多层次的思考。首先,人们担心它可能编辑了不该编辑的部位,引起脱靶效应,即基因编辑可能影响到非目标基因,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其次,人们还担忧这项技术可能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造成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因为基因编辑的长期影响目前尚无法准确评估。最后,关于其实验有效性的未来验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伦理道德的约束与争议
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不仅触及了科学的边界,更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广泛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优生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预防某些遗传性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项技术违背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因为它涉及到对人类生命的干预和定制,可能带来全人类的恐慌和不安。此外,该事件还违背了“人类早期胚胎遵守14天”的原则,即利用体外受精等技术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不得超过14天,且不得将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
三、对事件本身的质疑与调查
除了伦理道德的争议外,此次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涉事科学家和医院的质疑。首先,人们质疑贺建奎团队是否具备进行此类研究的资质和能力。其次,人们还关注涉事的医院是否具备试管婴儿资格,以及是否在进行此类研究前经过了充分的伦理审查和批准。针对这些质疑和争议,深圳卫健委已经启动了对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以及涉及伦理的调查,并将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四、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无论此次事件的结果如何,它都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将其应用于人类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伦理审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伦理意识,共同推动科技的健康发展。
总之,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我们对人类定制婴儿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共同推动科技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求证:德国科学家敲碎HIV的CCR5基因,是真是假?
德国科学家敲碎HIV的CCR5基因的消息,目前尚未被权威学术平台证实为真。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过程:
首先,注意到社交媒体截图中的关键信息点,包括92.3%的编辑效率、首例患者停药18个月无病毒、成本降低70%、三期试验2028年上市等。这些具体数字如果属实,应该在权威学术平台上能够查到。然而,经过进一步核实,这些信息存在多处疑点。
- 编辑效率和停药时间的夸大:
截图中提到德国汉堡大学团队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达到了92.3%的编辑效率,并且首例患者停药后18个月无病毒。然而,在PubMed上检索到的相关预印本(doi:10.21203/rs.3.rs-4019588/v1)显示,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实际上只达到了68%的编辑效率,并且案例中的患者仅停药6周。这与截图中的信息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核心数据已被夸大。
- 三期试验和上市时间线的存疑:
截图中提到该疗法已进入三期试验,并预计2028年上市。然而,在上并未找到相关记录。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HIV基因疗法也仅处于I/II期阶段。因此,关于三期试验和上市时间线的信息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 宣传语和绝对化表述的警示:
截图中的信封样式配图使用了“HIV治愈来了!”这样的宣传语,这种绝对化的表述常见于保健品诈骗或夸大宣传。正规学术机构通常避免使用绝对化表述,而会采用更为谨慎的措辞。
- 成本降低和适用人群扩大的捏造:
截图中提到成本降低了70%,适用人群扩大了85%。然而,这些数字在逻辑上并不通顺。以柏林病人的治疗费用为例,降低70%后的费用与当前CRISPR疗法的均价相比,存在显著的数字逻辑问题。因此,这些数字很可能是捏造的。
- 真实研究进展的推测:
根据目前可获取的信息,汉堡团队可能在小鼠模型上证明了Cas12b比Cas9更精准,但人体试验尚未开展。营销号可能将动物实验数据、其他团队成果以及虚构的商业化承诺混合在一起,制造了这场“治愈乌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基因编辑最新消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基因编辑最新消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宫内开始!乌克兰代生价格“初为宝妈”
- 包成功!孕妇头晕眼花怎么回事“久备不孕”
- 我们!生男生女计算“如有疑惑”
- 算是实力!供卵怎么取自己的卵子“失独家庭”
- 春色满园!供卵怎么找人“生育有救”
- 空心!澳大利亚供卵吗“传宗接代”
- 阳光!不孕求子微信群“尊荣畅享”
- 激动!泰国第三代试管可以选性别吗“强弩之末”
标签: 基因编辑最新消息